薪火相传,铸梦前行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,为了激发青年学生爱党、爱国、爱校的情怀,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学院充分挖掘离休老教师的政治优势、经验优势、威望优势,引导学生传承老一辈爱党、爱国、热爱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、献身事业的优良品质,学院协同离退休工作处组织学生郑道广、杨玉涵等,走进我校百岁离休老教师王同钧的家中,开启了一段跨越时代的对话。 王同钧老师的讲述,犹如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,将同学们带回了那个充满拼搏与热血的年代。24岁时,他在船厂开启了模型制作的学习生涯。凭借对专业的执着热爱,他大胆改进老师傅设计的鼓风机模型,日夜钻研图纸,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。在当时严苛的考核制度下,每三个月一次的考试、每年一次的晋级,都是他成长路上的重要考验。他以对知识的纯粹追求为动力,将每一次考核都视为积累经验的契机,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。 
回忆起船厂的难忘经历,王老师神色凝重地讲述了一场惊险的化铁作业事故。由于铁水杂质处理不当,一场意外爆炸突然发生。虽然幸运地无人重伤,但那声巨响如警钟般,让所有人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。王老师目光坚定地告诫同学们:“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,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,身体是奋斗的本钱,容不得丝毫马虎。” 在求学之路上,王老师的经历同样感人至深。15岁便开始打工,仅接受过四年学校教育的他,曾被老师认为学习能力欠佳。然而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勤能补拙”的真谛。“一遍不行就十遍,十遍不行就百遍”,这句朴实的话语,是他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坚定信念。他笑着回忆起与小两岁侄子一同上学的趣事,面对侄子的聪慧和自己学习上的懵懂,即使因记不住黑板上的字而被打手板,也从未磨灭他的学习热情,反而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品格。 作为材料专业的前辈,王同钧老师将自己毕生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学们。他深入浅出地讲解木型制作与铸造工艺的精髓,从造型设计的巧妙构思,到化铁过程的精准把控,再到浇铸环节的关键操作,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他的专业智慧和丰富经验。他特别强调,在模型制作过程中,必须全面考虑部件结构,精确预留加工量,同时要熟知铸铁、铸钢等不同材料的收缩特性。因为模型制作与外沙处理、后续工序紧密相连,任何一个细微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。 在王老师生动的讲述中,同学们仿佛置身于热火朝天的铸造车间,亲眼见证从模型配沙、砂型制作,到化铁化铜、精准浇铸的完整工艺流程。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专业的严谨与匠心,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老一辈材料人的智慧结晶,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。 
除了专业知识,王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丰富的生活感悟。回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历程,从尝试学习气功时的探索,到选择太极拳后的坚持,再到根据身体状况自创锻炼方法的创新,每一步都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不懈追求。谈到长寿秘诀,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:“不要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,生气要适度,想开了,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。”他用一生的阅历,教会同学们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。回忆起过去在杂货铺购物的艰苦岁月,更让他倍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铭记,令人由衷敬佩。时光在温馨的交谈中悄然流逝,因上课时间临近,同学们不得不与王老师告别。临别之际,同学们满怀感激地向王老师表达谢意,并承诺日后定会常来看望。王老师紧紧握住同学们的手,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期许:“希望你们身体健康,学业有成。记住,身体和事业同样重要!” 此次与王同钧老师的相遇交流,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,深深植根于同学们心中。通过这次探访,同学们不仅了解到老一辈材料人的奋斗历程和专业智慧,更深刻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、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。作为新时代的材料学子,定将牢记王老师的谆谆教诲,传承他坚韧不拔的精神,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行,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,以青春之力,共筑学院发展的美好未来。
|